2024年5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彤程材料科学论坛》第四十五讲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主任张泽民做题为《通过解码肿瘤微环境看免疫治疗的未来》的报告,北京大学副校长、课程负责人张锦院士主持并致欢迎辞。

张泽民院士在报告中首先强调了肿瘤诊治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迫切的需求。他通过统计数据揭示了美国与中国在肿瘤新增和死亡患者数量上的显著差异,以及两国在癌症五年生存率上的巨大差距。他引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强调到2030年,我们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在肿瘤治疗的科学进展方面,张院士指出,传统的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已显不足,而免疫治疗的科学突破和商业成功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提出,随着研究思路的转变,科学家们开始从肿瘤微环境的大环境出发,更深入地理解肿瘤,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张院士特别提到了从传统的Bulk组学分析转向单细胞-空间组学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扰动肿瘤微环境细胞互作网络来实现肿瘤的控制和消灭。

张院士进一步阐述了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在不同肿瘤间的差异,指出免疫治疗虽取得突破,但其疗效仅限于部分患者。他的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鉴定了多种肿瘤特异细胞类型,其研究成果在《Cell》和《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通过整合单细胞数据,研究者们系统性地刻画了肿瘤浸润髓系细胞和T细胞的泛癌种异质性,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院士还介绍了肿瘤异质性的新概念,包括癌细胞异质性、微环境异质性和全局异质性,并探讨了肿瘤特异细胞亚型在免疫治疗新靶点以及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在个体化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他提出,构建泛癌单细胞全景图,实现精细的癌症病人分类与免疫新药开发,将有助于癌症更高效地得到治疗。
在癌症药物开发方面,张院士指出中国新药研发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失败率高以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在严格的监管和政策环境下,新药研发的“伪创新”受到打击,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尽管如此,中国创新药企正通过自我突破,寻求全新靶点发现机制、优化研发平台,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研发模式,打造有竞争力的管线组合,实现研发出海,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报告结束后,张泽民院士与参会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郭少军教授为张泽民院士赠予《彤程材料科学论坛》授课证书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