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书记、院长信箱

彤程材料科学论坛

彤程材料科学论坛

首页 > 正文

【056】课程回顾 | 诗与思:论人文底蕴之为学术与人生的基础

发布者:  时间:2025-03-19 17:20:18  浏览:

2025年3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彤程材料科学论坛》(Red Avenue Materials Science Forum)第五十六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科学报告厅如期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立华教授带来题为“诗与思:论人文底蕴之为学术与人生的基础”的精彩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锦院士主持并致欢迎辞。

本次讲座聚焦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深入剖析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杨立华教授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凡可思想的必是可言说的”,揭示了语言的双重属性: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帕斯卡、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相关理论的细致分析,杨教授进一步阐释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定义存在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即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外在呈现形式,更是推动思维深化与拓展的重要工具。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杨立华教授关注到了人工智能在文本创作领域的进展。以DeepSeek为例,他对其在语言生成方面的进步给予了肯定,但同时敏锐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AI生成的语言往往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深度,容易陷入堆砌陈词滥调的困境,这一现象引发了对人文学科核心价值的深刻反思。人文学科的核心是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与应用,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等诸多学科。语言的作用绝不仅限于信息的传递,它更赋予生活以丰富的意义,使得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实现有效的沟通与深入的理解。在科技赋能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牢牢掌握对语言的驾驭权,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在语言的运用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探讨人文精神的支柱时,杨立华教授借鉴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著作《文心雕龙》,提出诗歌和哲学是人文精神的两大支柱。诗歌代表着人类感性体验的抒发,而哲学则代表着理性思考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一个完整且富有深度的思维体系。在当代社会,随着传统礼俗影响力的相对减弱,个人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需要依靠自我建构来实现。因此,持续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不断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了个人实现自我成长、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的关键要素。

报告结束,杨立华教授与参会师生作了进一步交流。张锦院士为杨立华教授赠予《彤程材料科学论坛》授课证书并合影留念。